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专题报道

 

天生小老师——鼓励孩子把技能教给其他孩子

文章共2130个字,建议阅读时间为5分钟


 

 

   1   

  

        今年暑假,想着孩子好久没有跟爸爸回老家看看爷爷奶奶,于是,我们取消了之前定好的旅游行程,说走就走,拎起行李,出发回东北……

在回去的路上,我一路担心:孩子毕竟才三岁,上次回去还是一年前,如果回去后,他不记得爸爸那边的亲戚,天天嚷着找外婆,我该如何是好?忐忑中,飞机落地,远远地看见来接我们的CL叔叔,他是爸爸的好朋友,上一次跟他见面,要追溯到孩子7-8个月的时候,估计孩子早就把这位笑嘻嘻的胖叔叔忘记了吧?果然,看见生人来接我们,孩子变得没有之前活泼。这更加加重了我的担心,在这里的一周,我们该要如何度过?再者,孩子一直跟着我们生活在一起,学习计划,饮食习惯,我们都不敢轻易打破他的节奏。回了这里,首先面临南北差异问题,吃的不习惯,可以克服一下,关键是之前在家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怎么办?这么小的孩子,为他制定学习计划的初衷不在于他需要在几岁前掌握多少理论知识,而在于,我们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,让他在生活中渐渐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,长此以往,也有利于专注力的培养。一路上,我开始懊恼自己“一拍脑门,说走就走”的计划……

 

       2     

 

不知不觉,车子已经到了爷爷奶奶家楼下,孩子似乎依然没有从对于陌生环境的担忧中缓过劲来。更糟糕的是,我发现孩子似乎开始有些发烧。我一下子慌了神,平时在家,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孩子生病,给他喂药。好在从生下来到现在,孩子也算“争气”,一共也就病过三四次,而且都是吃两天药就差不多好了,不需要打针挂水的常见小毛病。

但那几次喂药的经历,堪称“惊天地泣鬼神”,要动用家里四个大人,硬灌着喂下去……伴随着的是孩子的鬼哭狼嚎……

想到这里,我眼前差点一黑,怎么办,这可怎么办?抱着孩子,快速上楼。打开门,居然好多亲戚在那等着我们。其中还有小时候一起玩过的特特哥哥。我记得去年回来,孩子就是粘着特特哥哥,毕竟,特特哥哥只比他大三四岁,也算是同龄人,有共同语言吧。

 

 

    3     

 

奶奶知道孙子有点发烧,不由分说,急忙“指挥”爷爷赶紧下楼买药。大家七嘴八舌,一顿忙活,爷爷手上拿着退烧药上来了。来不及等我反应,赶紧说:“宝宝,爷爷买药回来了,这个药是草莓味道的哦,好甜啊!你尝尝?喝一口,宝宝立马就有精神了,然后爷爷就带你下去到游乐场玩好不好啊?”话音刚落,那如梦魇般的哭喊又开始了:“不喝药,不喝药,哇……婆婆抱抱。哇……”爷爷奶奶,甚至在场的亲戚都来帮忙:“哎哟,听说这个小宝宝最听话了,你看,草莓味的呢!红色的啊!”大家一片好意,你一言我一语,让本来就害怕的孩子更加失控起来。面对此情此景,我呆在一旁,不知所措,感觉今天真是糟透了。就在此时,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:特特走到正“专心”哭泣的孩子身边,拉起他的小手:“弟弟不哭!这个药之前哥哥也喝过,真的不苦,很甜呢!我们生病了,如果不好好吃药,万一越来越严重,就要去打针,打针不行,就要挂水啦!跟打针挂水比起来,我宁愿吃这个草莓味的药呢!来,哥哥教你,这样倒下来,闻一闻,然后把它想成草莓味的饮料,一口喝完就可以了。”孩子呆在那里,过了一会儿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:特特十足的“老师范儿”,一会儿比划着,一会儿走过来教他下一个流程,不一会儿,盖子里那10ml的红色药水就见了底。喝完之后,孩子舔舔嘴唇:“哥哥,不苦!宝宝自己喝药!”

我呆在那里,良久都缓不过神来……


 

    4   

 

突然想起美国记者鲍勃·华莱士在他的网络记事栏中讲了一个三个孩子家庭的事情:他被聘去照看一个七岁女孩和两个男孩(一个五岁,一个三岁,人称两个“自然秩序的杀手”),就在他实在无计可施,无法应对这两个小魔头的时候,他扔给女孩一块小黑板和几支粉笔,让女孩给他们教英文字母。奇妙的是,两个“小魔头”乖乖坐在那里跟着姐姐学,女孩似乎也非常享受这一切。华莱士由此得出结论:学校是一个“设计错误”。他主张,学校不应该严格按照学生的年龄来划分成年级,而应该是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在一起上学。这样的话,大孩子可以教小孩子。他推测,如果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在一起学习,大孩子就能更主动的参与到教授小孩子的实践中。这样做无论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他们的整体发展都会有莫大的好处。

 

我仔细翻阅了之前收到的关于孩子早教、亲子班的一些传单,但凡是强调他们所推崇的国外一些理念的早教机构,都是在实行“混龄”的教学方式:即把年龄段不同的孩子们放在一起,去跟着老师说、玩、唱、学……而我们现在的小学,中学,则完全是严格限制孩子就学的年龄。两种理念,两种方式所带来的结果,也必然千差万别吧?(这一点有待家长们细细观察研究)

 

是的,孩子们天生有求知的欲望,也天生有为人师的需求,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行为在追求着顺应这个环境的归属感和价值感。在教授他人(无论是自己的朋友,还是兄弟姐妹)的时候,都会感到自己有用处和价值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真正的学习到什么本领,就应该留意到这一点,让他们有机会把所学到的教授给别人。可以想象一下,当孩子们放学回家时,我们问他:“你今天在学校都教谁什么了?”,而不是:“你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?”。这样,孩子们会不会更来劲?

 

 

 

 

作者E&T介绍

 

E&T: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研究者,正面管教家长讲师,对孩子如何教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,善于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的需求,通过科学的方法与工具进行引导,致力于通过故事分享来引发家长们的积极思考,从而帮助家长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。